6 月 28 日,当百年石库门建筑群张园的红砖灰瓦与绿茵场的生机碰撞,一场跨越四十年的足球记忆在此交融。第 40 届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正式启动,这项从弄堂里走出的 “青少年世界杯”,带着申城三代人的青春印记,在城市更新后的 “新弄堂” 中续写传奇。
一、从煤渣地到石库门:赛事回归初心之地
1986 年夏天,《新民晚报》头版头条刊登的 “上海市中学生足球大赛”,让弄堂里的煤渣地变成了梦想的起点。40 年前,中学生们在狭窄的巷弄里追逐足球,用废旧轮胎当球门,用粉笔在地上画边线,却踢出了上海青少年足球的第一片天空。如今,赛事回到同样承载城市记忆的张园,这里的 “纵、横、斜、曲” 弄堂格局,与当年弄堂足球的自由奔放形成奇妙呼应。经过保护性修缮的张园,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,更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实现了 “商业 + 文化 + 体育” 的多元融合,为赛事注入新活力。
启动仪式现场,茂名北路步行街化身为 “晚报杯历史长廊”。12 块展板浓缩了 40 年征程:从首届赛事 100 多支队伍参赛,到如今覆盖全国 6 个省市及中国香港的 “足球版图”;从范志毅、成耀东等足坛名宿的青涩身影,到保剑锋等跨界名人的趣味回忆,每一张照片都定格着青春的温度。现场特设的互动游戏区里,青少年们在 VR 足球射门、桌上足球等项目中体验足球乐趣,而 “三乐鱼网官网叔队” 成员范志毅、谢晖、保剑锋的即兴表演赛,更点燃了全场热情。
二、从上海到全国:打造青少年足球生态圈
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赛事,新民晚报杯在第 40 年迎来突破性升级。除静安、浦东等七大上海分赛区外,赛事首次走进江苏启东、浙江台州、安徽黄山等地,并特别增设中国香港赛区,形成 “立足长三角、辐射全中国” 的格局。各分赛区初、高中组冠军将齐聚上海,参与全国交流赛及文化体验活动,让足球成为连接地域文化的纽带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新疆喀什赛区今年首次增设小学组比赛。自 2021 年响应 “文化润疆” 战略以来,晚报杯已连续五年在喀什办赛,不仅送去专业教练团队,更挖掘出多位足球苗子。成耀东表示:“希望通过晚报杯,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足球的快乐,为中国足球金字塔夯实基础。”
三、从球星到素人:全民参与的足球嘉年华
启动仪式上,范志毅与保剑锋的 “反差萌” 成为焦点。前者回忆 1994 年首次为晚报杯助阵时的场景,笑称 “当时觉得这比赛能给孩子们纯粹的快乐”;后者则自嘲 “静安三输” 的经历 —— 三次参赛均首轮出局,却因队中有三位 “大龄教练” 而得名 “静安三叔”。这些鲜活故事,正是晚报杯 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 的生动写照。
赛事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传统:组队无需学校推荐,队名可自由发挥,甚至允许临时组队参赛。这种 “草根精神” 让晚报杯成为真正的 “全民赛事”。数据显示,赛事历史上参赛队伍最多时超过 1000 支,累计吸引逾 30 万青少年参与。如今,随着张园主题嘉年华的举办,赛事更与文旅深度融合:观众不仅能观看比赛,还能参与足球主题展览、打卡历史建筑、体验海派文化,让足球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
四、从现在到未来:续写四十年青春诗篇
在张园 W6 号楼前,徐根宝的祝福视频为赛事注入力量:“晚报杯是上海青少年足球的摇篮,要一直办下去。”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。未来,赛事将进一步探索 “足球 + 科技” 模式,例如利用张园地下空间的智能设施,开发青少年足球训练系统;与高校合作建立青训基地,为有潜力的球员提供上升通道。
正如谢晖所言:“青训需要更多这样的赛事支撑。当晚报杯的根基越来越扎实,中国足球的未来才会有希望。” 在这个盛夏,当少年们的球鞋再次踏上弄堂的石板路,当欢呼声回荡在百年石库门之间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足球赛的重启,更是一座城市对青春、对梦想、对文化传承的永恒守护。
